如今,在經濟發展相對薄弱的鄉村里,老百姓都會看到這樣一個黨員群體:他們腳下沾滿泥土,心中裝著群眾,為鄉親們的增收致富加油奮斗,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第一書記”。姜學明就是他們中的一員,也是威海市總工會機關黨支部的一名普通黨員。
2018年,威海市總工會對口幫扶馬安埠村后,姜學明作為第一書記來到了村里。近一年的時間里,為建強基層組織、推動富民強村、為民辦事服務和提升治理水平,姜學明的雙腳踏遍了馬安埠村的每寸土地,心里裝滿了村里的大事小情。
“我是主動報名的,因為我出生在農村,所以我對農村挺有感情”。懷著對鄉村發自內心的樸素摯愛,聽說有這個事情以后,姜學明就主動報名駐村?!氨疽詾榈酱鍟茌p松,沒想到,下來以后完全出乎自己的想象?!?/span>
馬安埠村位于榮成市夏莊鎮,集體經濟比較薄弱,村里面每年的經濟收入就在一千到兩千之間,村里想出個義工都沒有資金。附近的村有以鄉村旅游來帶動村里邊集體經濟的,有以發展園林或者果鋪基地來帶動村集體經濟,這些對于馬安埠村都不大適應。
來到村里以后,姜學明跑了很多地方,嘗試上大棚或者養雞、養豬,包括土地流轉都想到過,可最后都沒跑成,因為村集體的土地不多,而且土地比較薄弱,村也比較偏僻,加上村里(人口)老齡化比較嚴重,經濟比較困難。“當時我就考慮要上什么項目,才能改變村里的經濟狀況,又不用人力又不用管理 ”。
通過反復考察論證,姜學明把眼光瞅準了光伏發電,經過村委研究決定,用村委老舊的房屋,把光能板安裝在村委房頂上。說干就干,2018年6月份開始招投標,經過緊張的施工,10月份正式并網發電。截止到目前,發電量已經達到1.8萬度,經濟收入七千一百多塊錢。
要先富,先修路。通往馬安埠村的唯一的一條路,在姜學明第一次到村的時候,坑坑洼洼,年久失修,村民出行非常不方便。雖然2016年鎮上就把維修這條路列入計劃,但是一直沒有實施,村民對此事的反映也比較大。姜學明到村之后,協調鎮和市里面投資50多萬,在去年11月份把路修好了,村里這條原先只有三米七寬的路,經過整修,拓寬到了四米五,可以輕松錯開兩輛車。
除了物質上的幫扶,作為一名黨員干部,姜學明始終心系群眾。到村的第一時間,就挨家挨戶進行走訪。村里有一個叫呂忠友的村民,老伴是個精神殘疾人,他自己在家又管耕地,又照顧老伴,生活比較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呂忠友經常去找我,像是拖拉機壞了去買個配件,我就開著車拉著他去買,沒事經常上他家去坐一坐,和他老伴溝通溝通,雖然解決不了什么實際問題,但是多少給他一些精神上的安慰吧?!?/span>
回憶起當初決定駐村時的心情,姜學明五味雜陳。其實對于駐村,他的母親非常不樂意。姜學明的父親是腦血栓,半身不遂,母親也有點腦梗,加上年齡比較大,生活都不太方便,平時都是由他本人照顧的,對他也比較依賴,聽說他下來離得比較遠,所以堅持反對。姜學明為了說服母親,反復做工作,并且承諾每個周末都回家看望二老,他的母親這才放下心來,開始慢慢理解、支持他的工作。
新的一年,春暖花開,姜學明又在琢磨著村里發展的道道,他已經跟村里書記商量,弄一兩畝的實驗基地,種點新品種的地瓜和玉米,看看怎么樣,好帶領村民抓主要的經濟作物,增加經濟收入。用他的話說“只要咱們真心真意為老百姓辦事,他們都能記在心里?!?/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