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工會,我們老農也成了上班領工資的職工了,這樣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9月17日,見到在威海西鋪頭休閑生態園上班的西鋪頭村村民劉富民時,他興奮地跟記者算了一筆賬,他和老伴在園區每天工資收入200余元,再加上土地年租金,一年凈收入能達到7萬多。
西鋪頭休閑生態園是威海市級工友創業園,通過流轉周邊6個村的土地,打造出5500畝的綜合性園區。在威海市總工會和文登區總工會的推動下,生態園持續深化“工友創業”品牌,實現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已累計扶持農民創業30余人,吸納農民工就業300余人,帶動農戶1200余戶。
這是威海市總工會以“工友創業”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寫照。
今年以來,威海市總工會以工友創業園建設為抓手,助力鄉村產業發展,使廣大鎮域職工(農民工)在工友創業園里走向富裕,找到幸福。
依托載體,抓服務促提升
“我們合作社共有130多人,今年抓住工會組織向鎮域覆蓋下沉的機會,成立了聯合工會,合作社人員實現100%入會?!?/span>今年4月16日,榮成市蔭子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工會正式成立,工會主席孫啟偉介紹說,這是榮成首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不少人由此實現了由“農民”向“產業工人”的轉變。
鄉村要振興,組織是保障。今年,威海市總工會積極推動工會組織向鎮域延伸,并從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業園區、特色小鎮、區域行業性合作組織中培育、規范了 100余家“工友創業園”,為工會深度參與鄉村振興打造了一線平臺陣地。
依托工友創業園,工會的各項服務職能全面下沉,通過“普惠+精準”服務關愛職工,增加他們的幸福感;引導職工廣泛參與創新、競賽等活動,助力鎮域產業發展;開展“春風行動”等就業服務活動,為農民工、農村轉移勞動力、困難職工等群體提供精準就業服務,為助力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整合資源,抓培訓促就業
“茶葉吸附能力比較強,我們在采摘時要注意衛生,采摘的標準要符合一芽一葉、采中不采邊、采高不采低、采強留弱的要求?!?月14日,雖然已進入秋季,午后的陽光依然炙熱,在乳山市大孤山鎮的極北茶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茶園里,由乳山市總工會邀請的農技專家正在為30名農民工開展采茶技術培訓。
“剛來茶園時根本不知道這些技術要領,干起活來心里沒底,沒想到咱們工會的培訓送的這么及時,老師不僅教的好,還都是免費的,真是送到我們心坎上了?!辈鑸@采茶工呂玉琴欣喜地說。
為充分調動農民工、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困難群體人員創新創業積極性,威海市總工會依托工友創業園廣泛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搭建農民工技能學習交流平臺,幫助他們掌握“一技之長”。
今年,威海各級工會共依托“工友創業園”、“農民工培訓基地”等陣地舉辦了300余場次的免費技能培訓,參與職工(農民工)達2萬余人次,幫助3萬余名富余勞動力實現崗位對接和再就業,變“輸血”為“造血”,打通了他們的就業渠道。
全面鋪開,抓典型促帶動
“我是土生土長的本村人,以前村里人都進城打工,自從有了合作社,越來越多的鄉親都回到了家鄉,我覺得在農村有廣闊的發展天地,越干越有奔頭?!瘪R上要迎來國慶小長假,威海市泊于家村新春果品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可春在采摘園里忙碌著。
工會組織的建立,讓王可春牽頭成立的新春果品農民專業合作社更有吸引力,合作社流轉150余畝荒灘地,建成集采摘、旅游、觀光于一體的大型精品果蔬采摘園區,帶動村剩余勞動力150余人實現就業,村集體每年增收90多萬元。2020年,王可春被山東省總工會授予“農民工之星”稱號。
群雁高飛頭雁領。為吸引和激勵更多人才回歸農村,助力鄉村振興。近年來,威海市總在全市范圍內選樹了像王可春一樣的“農民工之星”25名,選樹了128家市級“工友創業園”,扶持激勵了28個創業示范基地,培養了60名創業帶頭人,并對他們給予授牌獎勵和資金補貼,對農民工創業案例進行宣傳推介,形成以創業帶動就業的輻射效應,在助力鄉村產業振興中樹起工會“旗幟”。